当前位置: 首页 篮球 CBA

战胜韩国后,队长赵睿吐露心声

来源:直播吧 发布时间:2025-08-15 12:18:50

“就是登上领奖台”。

男篮亚洲杯开赛之前,接受采访的赵睿不卑不亢地谈到中国男篮本届赛事的目标。

当中国男篮在1/4决赛击败来势汹汹的韩国队,登上领奖台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近到唾手可得的地步。而上一次男篮能够打到这个阶段,还要追溯到10年前。

01

比起前两场小组赛大比分暴打印度和约旦的酣畅淋漓,和韩国队交手的过程要惊险得多,8分的分差也相当真实地反映了比赛的情况——我们并没有赢得多么轻松。

已经在过去几年落入谷底的中国男篮,早已不是亚洲霸主,也没有资格轻视对手,而这正是我们做得不赖的地方,这届亚洲杯我们完全是以弱者的姿态在准备比赛,所以我们才会完全像对待强队一样防守韩国队。

大家都清楚韩国队的投射是杀招,对阵黎巴嫩的比赛他们以38投22中的三分球闯入8强,但是我们的防守却让这支三分大队的外线火力全然哑火。

这场1/4决赛,韩国队的三分球24投3中,命中率12.5%。不仅命中率跌破了赛事新低,出手数也是新低,更是本届赛事里韩国队唯一没有投出30次三分的比赛。

不过,韩国队并不是一上来就那么铁。反而他们比我们进入状态更早,甚至可以用手感滚烫来形容。第一节的大部分时间,韩国队都是比分领先的一方。而造成对手压制我们的原因无非是,开场连续两记顶着防守命中的三分,把我们惊出一身冷汗。

但韩国队的准度仅仅维持了一节,他们的三分球从第二节开始彻底哑火。

用数据量化可以更清晰的感受到韩国队是怎么把阿卜杜拉国王体育管变成他们的打铁场——整个第二节,韩国队三分球4投0中;甚至要到第三节比赛还剩3分20秒的时候,他们才终于续上三分球账户,而且还是一个“运气不错”的打板三分。

然后,他们就再也没进过三分球......

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极具针对性的防守。

其实说“韩国队开场连续两记三分球把我们吓出一身冷汗”,这样的形容有些哗众取宠,因为这两球都是“顶着防守”命中的出手,我们的跟防并没有失位,韩国球员想要投篮也必须用更多的消耗、更远距离的出手才能摆脱我们的严防,创造投篮机会。

因为我们对抗给的足够到位,韩国队开场的准度其实只是插曲,而剧情的主线终会走向这样的结果——当韩国队的体能见底,那么他们的命中率不可能还能维持高位。

后三节比赛他们只投进1个打板三分,也足够说明问题了。

韩国队的三分命脉被我们掐断,某种程度上也只是最后呈现的结果。归根结底,是我们全场比赛保持着足够可观的强度,是无水分的战术执行让我们能够笑到最后。

02

如果细究第二节韩国队三分球的突然哑火,你还能发现更多伏笔。

全场得到23+11的正印中锋胡金秋得到了最多的褒奖,但只打11分钟(全队仅多于赵嘉义)的余嘉豪起到的作用绝对不容忽视。

注意余嘉豪上场的时间点,第一节还剩3分23秒,此时体能仍在线的韩国队领先我们4分。但到了余嘉豪被换下时,我们已经反超对手3分。并且余嘉豪作为2米21的巨塔,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吸引韩国队两到三名防守球员的注意,韩国队的防线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以及分配更多的人手去应对这个无法对位的大个子。

当他们试图堆积人数去阻止余嘉豪冲抢篮板、篮下强攻的时候,我们的战术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当看到韩国队两到三人坚守篮下也无法阻止余嘉豪摘得前场篮板,需要用犯规来阻止余嘉豪时,你就知道我们的战术执行效果超出预期。

因为余嘉豪让韩国队疲于应对,所以他们体能消耗比预期更快,乃至于连命中空位三分球也变成奢侈。

而在第二节提早上高诗岩,其实也是为了利用高诗岩的防守、跑动能力,加大力度耗光的体能条。

王俊杰能在第二节收割防守,上半场就拿到15分;胡金秋这场比赛能打出23+11的统治力;一方面自然是球员实力使然,另一方面韩国队的防守已经被耗得无暇自顾,才为胡金秋这样的终结机器铺好了舞台。

你看,当裁判吹响比赛结束的哨音时,韩国队球员都不约而同地扶着自己膝盖,这个肢体动作在篮球场上就是告诉大家——“我们是真的累了”......

03

所以,我们必须夸一夸郭士强的战术策略。

至少这一场关键战役,他确实是精准地抓住了比赛的主要矛盾,并且成功打到了韩国队的七寸。

同时,郭士强也担得上知人善用这四个字。从亚洲杯热身赛看到现在,郭士强一直在根据不同的对手、不同的场合调整自己的排兵布阵。

比如热身赛期间赵嘉义是铁打首发,而当时目的就是为了在轮换阶段解放王俊杰,平衡一二阵容的持球点。但郭士强在小组赛阶段就推翻了这套轮换,把王俊杰放入首发,然后大家都知道的,效果相当好。

对阵韩国24分钟爆砍21分,在国际赛场拿20+已经相当厉害了。并且这位20岁的小将屡屡在回合即将结束时,手起刀落命中三分,挽救即将告吹的攻势。球技、意识、心态,都是顶级水准。

连续4场比赛得分上双的王俊杰,已然让人暂时忘记张镇麟和崔永熙,说他能够取代一部分曾凡博的战术作用也丝毫不夸张。你看赛后他甚至被FIBA抓去尿检,这比任何赞美都更有说服力......

而一直被骂的高诗岩,也用这场关键战役的高光表现,全队最高+15的正负值,证明郭士强并没有看走眼。

决定带高诗岩无非就是要带一个“搅局者”,在特殊的时间段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在这个“X因素”的生态位上,不论是徐杰还是张宁,都没办法取代以“全场扫荡”和“强硬努力”作为标签的高诗岩。

郭士强在赛后表扬了在场上倾注努力的队员,他说“球队的专注力和执行力都相当出色”,这批在外界看来天赋不足的中国男篮,“值得所有人尊重”。

郭士强虽然自接任男篮主教练以来一直不被看好,但不可否认在他的调教下,中国男篮确实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打磨出了自己的一套打法。一些球员也的确在这套体系之中成长了起来。

前面提到赛后打到尿检的王俊杰是最典型的例子,小组赛阶段场均15.3分领跑全队的程帅澎也是惊喜。而这场比赛,防守端无处不在的朱俊龙更是令人刮目相看。

原本以为没有曾凡博和崔永熙,我们的锋线会相当孱弱,但现在看来大概是多虑了。

04

报完喜之后,就是报忧了。

必须承认这支中国男篮并不完美,小组赛暴露的一些问题,我们其实并没有解决:

比如在韩国队防线前7投0中、正负值全队最低的胡明轩,状态仍旧稀碎。

已经有不少球迷呼吁郭士强把胡明轩拿下首发,但以我们现有的阵容深度,又有谁能真的取代胡明轩“双能卫”的生态位呢?

好像也没有一个合适的选择吧......

而另一名被骂得不少的后卫廖三宁,他也仍然没有适应郭士强爱打“三后卫”体系的轮换。他原本应该是赵睿在二阵容的平替,作为消化球权的第六人,执行持球推进和硬解的工作——1/4决赛他唯二的进球,一个是攻防转换的快速攻框,另一个是单挑防守的硬解长两分,这才是他的舒适区。

但郭士强却总把他和两名后卫混搭,所以三宁如今非常别扭,数据也只有场均4分、命中率30.4%......

这也是为什么高诗岩开始有了更多戏份,因为他的防守和拼抢在三后卫的体系里更能发挥作用。

但我们都清楚的,没有持球点,将会是在后续更高水平的硬仗中潜在的隐患......

虽然我们场均得分排在赛事第三,但我们的进攻可没有想象得那么出色。当对手“不按套路”出牌的时候,我们往往就会陷入苦战。

对阵韩国的第三节就是典型的例子,虽然我们是把韩国队的三分雨给熄了。但当韩国队走投无路奔着哨子去,而判罚尺度又尚待商榷(韩国队第三节17罚15中,一节的罚球比我们全场都多),局面对我们极度不利的时候,我们一瞬间就断了节奏,变成被动的一方。

当时韩国队祭出2-3联防来限制我们本就不那么娴熟的进攻配合(约旦的2-3联防也让我们吃了不少亏),场上的情况相当不妙。因为我们破联防本来就差,也缺少在这种时候单点硬解的球星,一旦三板斧打光,我们往往会变得不知所措,一度被对手防出24秒违例也让人看得焦急。

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更高一级的对手呢?还有这样的容错率吗?

还有,从热身赛就提过的五号位深度问题,到现在也没有解决。

别看胡金秋爆砍23+11,但防守护框方面却依然乏力。全队仅仅2个盖帽的数据说明了一切,而对面身高最高的才2米07,只有3名球员超过2米,1米9级别的也同样只有3个......

但即便如此,还是被对手冲了14个前场篮板......

若是对上新西兰,对上澳大利亚,那又会是怎样的惨状?

但最让人心中警铃大响的,还不是这五号位护框的问题。毕竟这对于没有周琦也没有杨瀚森的中国男篮来说,是个基本无法解决的困局。

仅有28%的三分命中率,对于郭士强这支以准度立命的球队而言,才是更让人忧心的信号。

从亚洲杯热身赛开始就没有“铁”过的中国男篮,在1/4决赛突然命中率滑坡,绝对不是好事。连之前奇准无比的程帅澎也只有3投0中的效率,这显然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这意味着,我们在高强度的比赛下,准度要大大的打上一个问号。

而“三分准”这件事,在小组赛阶段救过我们便秘的进攻无数次,掩盖了我们其他进攻方式乏力的问题。

如果维系我们进攻命脉的三分球接下来暴雷,那对于要冲击领奖台的我们,可是太伤了......

1/4决赛结束后,赵睿突然在采访中哽咽,他说自己“不知道还能打多少比赛,他非常珍惜自己还能留在亚洲杯的赛场上,为国家队继续奉献”。

而两年前,赵睿曾经在世界杯的惨痛失利后哭红了眼眶,因为那意味着他的巴黎奥运梦碎,“特别想打一届奥运会,哪怕就一场比赛”的赵睿,很难实现梦想了。

中国男篮战胜韩国,赢得了多打两场亚洲杯比赛的机会。我们不知道男篮最后能走多远,但作为球迷的我们,以及身处至暗时刻的中国篮球,需要这样的机会。

向着目标,干就完了。

欢迎大家来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后厂村体工队”看看,有更多NBA、CBA相关考古、评论和人物内容>>

(文/brad)

热门专题

更多 +

相关资讯

相关录像

相关集锦

热门TAG